海绵城市沙盘模型
海绵城市是时下比较热门的一个概念,顾名思义就是可以‘吸水’的城市。一座海绵城市可以良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,并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有有效的作用。
传统的灰色城市
在国外,海绵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**过国内。国内于2010年才开始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。事实上,我国很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都是跟随在国外的脚步之后,我们尽量吸取国外在发展经济时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经验教训,少走弯路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。国外经历了从绿色的乡村向灰色发达的城市的转变,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缺点后,又致力于把灰色的城市变回原有的绿色。如果我国能在建设中把城市建绿,便能直接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,少吃亏。
我们新建了一些灰色城市,有沥青铺成的道路,有各种各样混凝土盖成的楼盘,还有学校的塑胶跑道。他们吸水能力都很差。一旦下雨,他们的表面是基本存不住水的。水只能流向道旁的雨水井。这时,如果有异物将雨水井堵塞或者雨量过大**过雨水井的排水能力,那么就会造成积水,严重时会发生城市内涝,严重危害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可见,有一套完善的雨水系统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的重要。
雨污分离
在一些比较老的城区,下水管网不是很发达,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,即传统的合流制排水体制。这样不便于雨水的利用,尤其是直排式,还会在雨量大时还会对污水处理造成巨大压力。故后来出现了截流式(如右图),晴天时,管道里主要是生活污水,并且流量有限,不是很大,直接经过污水管道流向污水处理厂。而当雨量大时,前部分少量比较污浊的雨水仍流入排污管道。当雨水继续增加,**过了截流井的堰墙,多余的雨水会直接随雨水排放口排入地表径流,而此时排出的水较为干净,不会对地表径流造成实际污染。
在一些新建城区,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,所以排水体制全部采用分流制即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离。
以美国为例,国外对雨洪管理经历了由传统排水体系到BMP再到LID这三个阶段。 较初改进的管理机制即较佳雨洪管理实践(BMP)仍是通过一些灰色设施,想经过一些人工设备把雨水收集起来。并且把城市规划多个部分,每一部分控制自己部分的流量,即在允许排入雨水管网外的水量外,其余水量要自行‘消化’。 最后出现了低影响开发管理(LID),其遵循五个关键要素:
(1)保护本地自然树木,植被和土壤。维持自然排水模式。
(2)模拟自然水文功能和过程。
(3)发展适应性场地规划和设计,以确保每个场地对整个流域进行保护。
(4)径流排入自然区域,鼓励渗透和补给河流、湿地和地下蓄水层。